哈佛大學的羅納德教授曾經做過一次關于大學成就的研究,結果發現,那些表現非常優秀、成績很好的孩子,往往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就是他們的家長會經常給他們講故事。
而這一發現也被記錄在「差距方案」中,旨在用來消除學生之間的能力差距。
簡而言之,就是小時候多聽、多看、多讀故事的孩子,長大將會更加優秀。
并且,這和孩子的家庭背景,生活條件等沒有太大關系,也就說如果父母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,可以試試堅持給孩子講故事,孩子將受益一生。
從小聽故事和不聽故事的孩子,長大后差距很明顯
孩子在小時候有沒有經常聽家長講故事,真的會關系到孩子以后的學習成績,甚至人生成就嗎?
其實,這種實踐性問題在我們的身邊屢見不鮮,只不過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罷了。
我們小區的兩個鄰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。
小強的父母比較忙,父親是個的哥,所以每天很早就出門,晚上很晚才回來,連陪伴孩子的時間都捉襟見肘,更別說給孩子講故事了。
而母親則在一家工地做幫廚,雖說有時間陪孩子,但是卻缺乏給孩子講故事的思維。所以,小強的童年中,幾乎沒有父母給自己講過故事。
小文家和小強家是同棟樓,小文的父親是一名教師,平時雖說比較忙,但是由于是搞教育的,所以也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。
因此,有時間就會和小文在一起,陪小文看看書,給小文講講故事。
小文的母親是一名理療科醫生,這個科室在下班之后相對輕松很多,鮮有加班的情況,所以有很多時間陪孩子,并且每天晚上都會給孩子講睡前故事。
而長大后,大家知道這兩個孩子分別在做什麼嗎?
小強的成長之路其實是很坎坷的,根本沒有上大學,高中的時候就因為屢屢逃學而輟學回家了。
而小強逃學的原因,就是學習跟不上,受到老師歧視,受同學白眼,產生了極大的自卑,對于學習也產生了極大的厭惡,因為這些不好的因素都是「因學習而起」。
提前進入社會之后,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最終成為一名「氣球蛙」,因為只有在公園賣氣球,才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經濟收入。
小文就不同了,小文大學畢業之后就考公了,然后進入了煙草局,成為一名公務員,這可是大多數人都向往的鐵飯碗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